易經玄說
「以開乎道之與替也,孔子著人經以明道天下,宗之數曰行,因教盟署,相須而不可,偏廢也然」_文始真經
孔子,注易傳,使「古代的八詞介」明之(明道天下)
在此之前的八詞介,是「宗教玄理」,孔子「在理論上可能」是第一個將其作為文法書看待者,而不是宗教儀式或玄理
「秦皇出而儒書焚,文既隱而教遂鳩,漢出屋壁,而列之文,以開乎,道之與替也」
_文始真經
秦始皇焚燒儒書,使八詞介被使用,但是仍被隱藏,因為孔子的經書「現在已不存在」,僅剩下後人「依記憶再度編寫」,故易經象傳等,皆已消之,今之流傳之傳經,已非孔子所編
不知為何唐代以後,易經文法又隱藏在字根中,而可能被作為某種道教或佛教密宗來使用
此時的易經文法學又變成「某種宗教」了(這是一種猜測)
但是人們再使用時,在「有些字詞」上,仍將八詞介作為「語感」,如:
解文例:
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
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
昔孟母 擇鄰處 …
(人性)受(之所)於(初始)
(性格)乃(本來)為(良善)
(性格)乃(相互)於(接近)
(習性)使(相互)於(遠別)
(苟若)使(不為)於(教導)
(性格)之(乃為)於(遷移)
(教導)於(之所)使(道法)
(貴重)於(以所)之(專門)
(昔有)所(孟子)之(母親)
(選擇)於(鄰居)的(處境)
翻譯:
土豪=(土氣)之(富豪)
大媽=(大齡)如(媽媽)
思考=(思想)使(考證)
想法=(想出)之(方法)
理解=(道理)之(解讀)
中文的隱藏文法
陰陽格有甚麼意義?
它代表了「線性文字」可以表達的方式,譬如:
我們可以說:
(熊)如(貓)
我們知道,如代表了可以納入兩個詞素的用字
而其相反的話,若「如」為陰,則「般」為陽
(貓)般(熊)
再追根究柢,我們可以發現,般與如,都是有兩個字詞組成如:
像(熊)似(貓)=(貓)狀(熊)樣
而事實上,我們可以將一個陰或陽介詞字拆分成兩個詞素
變成:
變成:
像(熊) 陽前格
似(貓) 陰前格
或是
(熊)樣 陽後格
(貓)狀 陰後格
而事實上,
(貓)狀=似(貓)
(熊)樣=像(熊)
也就是說 陰前格其實就是陰後格
陽前格其實就是陽後格,只是放置位置不同
也就說,在線性文字的排列中
分為兩個詞素,這兩個詞素可以用一個符號表達,稱之陰介詞
而陰介詞的相反即陽介詞
而陰陽介詞,都是用陰前後格或陽前後閣組成
陽前格即是陽後格/陰前格即是陰後格,只是放置位置不同
易格:即是同時用「陰陽前後格」組成,如:
由(跌倒)作,令(受傷)成
實際上即是陰介詞:(跌倒)使(受傷)
而初格,亦是同時用「陰陽前後格」組成,只是放置位置與陰介詞相反
令(受傷)成,由(跌倒)作
實際上即是陽介詞:(受傷)者(跌倒)
陰:太陰+少陽
陽:太陽+少陰
兩儀
陰:陰介詞
陽:陽介詞
四象
太陰:陰介詞前格
少陽:陽介詞前格
太陽:陽介詞後格
少陰:陰介詞後格
八卦
主因論
陰:陰介詞=(主因化)使(影事化)
陽:陽介詞=(影事化)者(主因化)
四象
太陰:陰介詞前格=由(主因化)
少陽:陽介詞前格=令(影事化)
太陽:陽介詞後格=(主因化)作
少陰:陰介詞後格=(影事化)成
陰介詞前格+陽介詞前格:由(天搖)令(地動) = 陰介詞:(天搖)使(地動)
陽介詞前格+陽介詞前格:令(地動)由(天搖) = 陽介詞:(天搖)者(地動)
陽介詞後格+陰介詞後格:(天搖)成(地動)作 = 陰介詞:(天搖)使(地動)
陰介詞後格+陽介詞後格:(地動)作(天搖)成 = 陽介詞:(地動)者(天搖)
陰介詞前格&後格+陽介詞前格&後格:由(天搖)作,令(地動)成
陽介詞前格&後格+陰介詞前格&後格:令(地動)成,由(天搖)作
慣用句:(天搖)導致(地動)
修飾論
兩儀
陰:陰介詞=(父集化)的(子集化)
陽:陽介詞=(子集化)之(父集化)
四象
太陰:陰介詞前格=歸(父集化)
少陽:陽介詞前格=所(子集化)
太陽:陽介詞後格=(父集化)屬
少陰:陰介詞後格=(子集化)從
陰介詞前格+陽介詞前格:歸(父親)所(孩子) = 陰介詞:(父親)的(孩子)
陽介詞前格+陽介詞前格:所(孩子)歸(父親) = 陽介詞:(孩子)之(父親)
陽介詞後格+陰介詞後格:(孩子)從(父親)屬 = 陽介詞:(孩子)之(父親)
陰介詞後格+陽介詞後格:(父親)屬(孩子)從 = 陰介詞:(父親)的(孩子)
陰介詞前格&後格+陽介詞前格&後格:歸(父親)屬,所(孩子)從
陽介詞前格&後格+陰介詞前格&後格:所(孩子)從,歸(父親)屬
慣用句:屬於(孩子)所擁有的(父親)
所對論
兩儀
陰:陰介詞=(選擇化)於(在之化)
陽:陽介詞=(在之化)受(選擇化)
四象
太陰:陰介詞前格=選(選擇化)
少陽:陽介詞前格=及(在之化)
太陽:陽介詞後格=(選擇化)擇
少陰:陰介詞後格=(在之化)以
陰介詞前格+陽介詞前格:選(玩樂)擇(玩具) = 陰介詞:(玩樂)於(玩具)
陽介詞前格+陰介詞前格:擇(玩具)選(玩樂) = 陽介詞:(玩具)受(玩樂)
陽介詞後格+陰介詞後格:(玩具)及(玩樂)以 = 陽介詞:(玩具)受(玩樂)
陰介詞後格+陽介詞後格:(玩樂)以(玩具)及 = 陰介詞:(玩樂)於(玩具)
陰介詞前格&後格+陽介詞前格&後格:選(玩樂)及,擇(玩具)以
陽介詞前格&後格+陰介詞前格&後格:擇(玩具)以,選(玩樂)及
慣用句:(玩樂)在(玩具)中
印象論
兩儀
陰:陰介詞=(譬喻化)般(印象化)
陽:陽介詞=(譬喻化)如(印象化)
四象
太陰:陰介詞前格=似(譬喻化)
少陽:陽介詞前格=狀(印象化)
太陽:陽介詞後格=(譬喻化)像
少陰:陰介詞後格=(印象化)樣
陰介詞前格+陽介詞前格:似(貓)狀(熊) = 陰介詞:(貓)般(熊)
陽介詞前格+陰介詞前格:狀(熊)似(貓) = 陽介詞:(熊)如(貓)
陽介詞後格+陰介詞後格:(熊)像(貓)樣 = 陽介詞:(熊)如(貓)
陰介詞後格+陽介詞後格:(貓)樣(熊)像 = 陰介詞:(貓)般(熊)
陰介詞前格&後格+陽介詞前格&後格:似(貓)像,狀(熊)樣
陽介詞前格&後格+陰介詞前格&後格:狀(熊)樣,似(貓)像
慣用句:就像(貓)一般的(熊)
十翼.孔子所作類屬論
兩儀
陰:陰介詞=(特徵化)乃(類屬化)
陽:陽介詞=(類屬化)為(指兆化)
四象
太陰:陰介詞前格=指(特徵化)
少陽:陽介詞前格=類(類屬化化)
太陽:陽介詞後格=(特徵化)兆
少陰:陰介詞後格=(類屬化)子
陰介詞前格+陽介詞前格:指(鳥)類(有啄) = 陰介詞:(鳥)乃(有啄)
陽介詞前格+陰介詞前格:類(有啄)指(鳥) = 陽介詞:(有啄)為(鳥)
陽介詞後格+陰介詞後格:(有啄)兆(鳥)子 = 陽介詞:(有啄)為(鳥)
陰介詞前格+陽介詞後格:(鳥)子(有啄)兆 = 陰介詞:(鳥)乃(有啄)
陰介詞前格&後格+陽介詞前格&後格:指(鳥)兆,類(有啄)子
陽介詞前格&後格+陰介詞前格&後格:類(有啄)子,指(鳥)兆
慣用句:凡(有啄)的是(鳥)
文王演六十四卦,可能是指:
將八卦與八卦而合成之,如:
(動詞.動作)於(受詞.翅膀.主詞)使(動詞.飛行)
翅膀此時既是:(受詞亦是主詞)
而六十四卦,可能是將每個八卦依序與每個八卦合而成之解釋
也就是說,在於兩個詞介中間者,同時有兩種詞化(不精確地解釋可以說是詞性)
而六十四卦,就是將八卦與八卦兩個詞介組合而成推演
十翼可能是指,八卦中再加上「類屬論」
有了類屬論,從此以後,人們可以「自定義」
例如君子小人,「儒者盡以己意說經」
每個人對君子小人的定義不同,由於孔子發明了「自定義」
從此以後,人們可以將「一個字根詞」定義成「另一種超出字根的意思」
(在此之前沒有所謂定義,只有字根意境或要解)
符號
卦名
自然象徵
地☰乾
天☱兌
澤☲離
火☳震
雷☴巽
風☵坎
水☶艮
山☷坤
使役論
天,主掌者也,謂「使」
地,「天法地(老子道德經曰)」天謂主因者,地謂影響者
是故有天搖地動之說,天主者使搖動之,影響者地動
(天搖)使(地動)
=(地動)者(天搖)
(天搖=主詞)
(地動=影事詞)
天掛:(.主詞)使(.影事詞)
以天搖使地共故,天為主因詞介
地掛:(.影事詞)者(.主詞)
以地搖者為天動故,地為所作詞介
受身論
澤,水聚處也,為易被雷擊者(水導電),謂「受」
雷,雷從天(主掌者.主因)來,擊(導致)於物(受詞)之,名(於)
(水澤)受(雷劈)
(雷劈)於(水澤)
(水澤=受詞)
(雷劈=動詞)
設定取消廣告分潤
水掛(.受詞)受(.動詞)
以水澤受雷劈者,故水為受身詞介
雷掛(.動詞)於(.受詞)
以雷劈於水澤者,故雷為針對詞介
歸屬論
火,火者,謂燃之在物者,作「之」
水,水者,習水性也,以某物之習見歸屬,水作之「的」
習坎,有孚,維心亨,行有尚。(古文獻)
(火)之(燃態)
(浮態)的(水)
(燃態)/(浮態)=(子集)
(火/水)=(父集)
火掛(.父集)之(.子集)
以火之燃態者,為所擁有詞介
水掛(.子集)的(.父集)
以浮態屬水者,為所被有詞介
譬喻論
風,如空穴來風也,斷定於所如,謂「般」
山,如所背般,不獲見其身背,謂「如」(不動如山,或此語本指之)
如是者,如人者不能見己之後背,但自所見之如是推敲,而知所後背所狀
(艮其背,不獲其身,行其庭,不見其人,無咎。)_古文
(山)般(不動)
(不動)如(山)
(不動=所喻詞)
(山=譬喻詞)
風掛(.譬喻詞)般(.所喻詞)
空穴來風般,以此為印象詞
山掛(.所喻詞)如(.譬喻詞)
不動如山故,以此為借喻詞
細分中國所有文字字根意境,多半由十二詞介組成
設定取消廣告分潤
伏羲畫八卦,可能意味著伏羲發明了「中文」的「八個組成字詞關係的詞介」
而伏羲當時解釋這八個詞介,可能是用「譬喻/假借」的
以天字為使,以澤字為受…等
雖然後世將其區別分開了,但是易經由於藉由「假借譬喻」這八個詞介八卦,人們忘記了「所喻物」,僅記得「當初解釋八卦的八個假借字(天雷地…等)」
而後世更作八卦八字,以「命理之學解釋八詞介」而將其作為解命卜象之書
或許伏羲當初在解釋這八個詞介時,為了讓原始部族能夠理解,用了大量的譬喻與事例解釋,而後世僅記得譬喻與事例,忘記了「八詞介的用法」
但是中文在使用中,仍然冥冥之中使用著這種「語感」,如:
餐廳
(用餐)之(大廳)
演講
(演示)於(談講)
報告
(上報)使(告知)
新增
(新所)於(增加)
美容
(美化)於(容貌)
養生
(調養)於(生理)
連山易
謂詞介,詞介可連綿不絕的接續組成
如:
(飛行)於(天上)之(鳥類)為(有啄)之(生物)…可無限用八詞介敘說來延長句子
可組成無限句子,故古文云:連山易「山之出雲,連綿不絕」
詳細請參考: